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 首页 >  妇女发展 >  巾帼建功 > 
民勤治沙铁娘子崔爱萍:用坚毅和智慧在沙漠中走出致富新路子
时间:2017-11-2 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崔爱萍,她今年48岁,身高只有1.58米。就是这样一位瘦弱女性,十几年前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治理沙患,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家乡脱贫致富步伐。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225.jpg

  治沙造林 向沙漠要效益

甘肃省民勤县三面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包围之中,风大沙多,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1%,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影响甘肃和全国的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                 

崔爱萍从小生存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周边乡亲们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收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崔爱萍是个有个性的女性,在别人怨恨恶劣的生态环境的时候,她总是在默默的思考:好的生态环境靠怨恨是不会建设成功的,只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办法来改变。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235.jpg

崔爱萍的家在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上世纪90年代,制产村周边的个别村社在300米的深处打出了甜水井,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崔爱萍动员乡亲们多方筹款22万元打甜水井,谁料连打了3个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打井队怕群众找麻烦,丢弃井架、带上打井款逃跑了,崔爱萍也为此损失了6万多元,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年春天,崔爱萍连儿子的20元学费都凑不上了。面对生活的艰辛,崔爱萍不知流了多少次泪水。

崔爱萍流泪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找到一条改善生态环境的办法。村头的西北边是莽莽的巴丹吉林沙漠,全村被沙丘团团围住,田间地头,流沙叠起的小沙梁,漫过沟渠,漫过田埂,水波浪似的向村庄围来。大风一年四季刮个不停,群众每年春天种植的茴香、棉花、葵花等农作物被连根拨掉,辛辛苦苦务育的籽瓜,刚刚看到瓜苗,就被大风卷得连地膜都荡然无存。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242.jpg

1993年“5.5”风暴给乡亲们留下的可怕影阴,至今难以忘怀。连续5个多小时的黑风暴,瞬时最大风速达到了25米/秒,全村种下的1800亩棉花、1500亩茴香 、2000 亩籽瓜,全部被大风埋压。风暴所及,树木刮折,花蕊打落,地膜被卷,通讯中断,人畜伤亡。崔爱萍家种植的50亩籽瓜、20亩茴香、棉花幼苗也全部被大风毁了。仅这次一次风灾,给制产村群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

爱学习、爱看农业科技读物的崔爱萍,从科技资料和外地致富的先进典型上看到了“向沙漠要效益”的消息,给苦苦探索致富门路的崔爱萍指明了一条努力的方向。崔爱萍认定改变家乡面貌的唯一途径在于治理生态环境,治沙造林,向沙漠要效益。

  治理“西山岗”沙患 实现致富梦想

2003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治理生态环境,使早就有治理沙患决心的崔爱萍有了实现梦想的机遇。她苦口婆心地做通了3户邻居的工作,向村上提交了实施退耕还林,治理“西山岗”沙患、保护和恢复周边生态环境的报告,迈出了治沙造林、治理生态环境,实现致富梦想的实质性步伐。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247.jpg

“西沙岗”离崔爱萍的居住地有28公里,而且没有像样的道路可走。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毛驴车。春天,崔爱萍和她们雇用的20几个农工,每天早上拿上馍馍、带足一天喝的茶水,凌晨4点钟就出发了,坑坑洼洼的沙漠小道,非常难走,光赶路就得两个多小时。

干活现场,多的时间大风刮个不停,迷的让人挣不开眼睛,沙漠性气候太阳直射时,让人又热又渴,非常难忍,沙滩上栽树苗,费时又费工,进度特别缓慢,看似松软的浮沙下面,铁锨挖下去,却是坚硬异常的胶泥和沙岩层,挖不了几下,手就被震得发麻,虎口里绷出血来。饿了,啃一口馍馍,渴了,喝一碗茶水,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腿酸臂困,老半天直不起腰,有的人撂下铁锨就瘫倒在地上,到第二天凌晨,就又自觉地出发了。崔爱萍走在最前面,大伙儿没一个甘落后的。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308.jpg

长期风餐风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给崔爱萍留下了严重的胃病,有时痛得她头上直冒冷汗,确实忍不着了,就偷偷拿出随身携带的胃药吃上几粒。一个春天下来,来体就瘦小的崔爱萍,又整整瘦了18斤,看起来整个人就剩成了皮包骨。

可天不遂人愿,艰苦的劳作并没有给崔爱萍他们带来太多的收获。第二年开春,崔爱萍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很多被风沙埋压的无影无踪,有的被狂风刮出树坑晒成干柴,成活率不到20﹪。究其原因,主要是苗木质量差,拉运过程中又损失了很多水分。

在总结2003年梭梭栽植经验的基础上,崔爱萍他们除重视原产地梭梭苗木的质量外,还特别注意苗木拉运过程中的水分保持,并采取先在挖好的树坑里浇水、再栽植梭梭幼苗、再浇足水的办法,使梭梭栽植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经过整整10年的艰辛拚搏,到2013年崔爱萍他们在西山岗的压沙植树面积已达到3500多亩。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312.jpg

制产村及周边村社因为“西山岗”的风沙治理,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改善,每年沙尘暴、乱大风日数明显减小,全村的年经济收入也达到400多万元。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100多户子女上大学有了学费,有40户盖上了新房,有20户用上了暖气、太阳能,有40户买了小汽车。制产村群众的生活有了文明时尚的雏形。

 工业化思维 创造沙区农业奇迹 

2007年,压沙、梭梭栽植初见成效后,崔爱萍和她的同伴们又大胆寻找“多采光、少用水,向沙漠要效益 、 变黄沙为‘黄金’”的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新途径,形成治理生态、利用生态、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同伴们反复酝酿,崔爱萍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发展沙产业上,多次赴省城,请兰州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的教授传授梭梭嫁接肉苁蓉的技术和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详细制定种植规划,从嫁接肉苁蓉开始,探索沙漠腹地种植特色名贵中药材的新路子。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342.jpg

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民勤自古就有生长苁蓉的历史,在甘肃农村长大的人,谁都知道白刺根部生长锁阳,梭梭根部生长苁蓉,由于仅仅是自然发育,每年产量很小,一直没有形成商品优势,一旦有了人工种植技术,甘肃省民勤县丰厚的大沙漠资源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兰州大学的教授被崔爱萍的执着和诚心精神所感动,从试验室给崔爱萍特供了2公斤价值18万元的苁蓉种籽。

在专家的指导下,崔爱萍他们的梭梭嫁接肉苁蓉种植技术取得了成功,经营好一点的亩收入可达6000元,差一点亩收入也有1000多元,用一位姓黄的种植户的话讲就是:一棵梭梭根部成活的苁蓉就等于养了一只商品羊,销售价值相当可观,梭梭嫁接肉苁蓉,费工少,好务育,自然资源丰富,说白了嫁接苁蓉就好向嫁接了一块采不完的小黄金矿。

崔爱萍自己掌握了梭梭嫁接肉苁蓉的种植技术后,无私地向愿意学习的群众传授,又下决心组建了芸丰苁蓉专业合作社,在芸丰苁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到2012年,西渠镇周边乡镇的农民梭梭嫁接肉苁蓉已达2050多亩。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330.jpg

青土湖是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注的地方,也是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的核心区,青土湖沙漠大,梭梭林多,是嫁接肉苁蓉的理想地段。

崔爱萍在青土湖承包梭梭林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春季每天扉用农工60多人,运用他们探索出的“地膜覆盖高效节水技术”,种植时一亩地一次性灌水5方,今后再不用灌水。这种做法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生产用水,又提高了成活率。他们探索出的“地膜覆盖高效节水技术”在2014年获得国家专程技术,张掖、白银及武威等相邻市县的20多批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2017年5月-6月,崔爱萍和芸丰苁蓉专业合作社的几个同伴,采用“地膜覆穴人工接种肉苁蓉方法”与甘肃荒漠肉苁蓉有限公司在民勤县青土湖区域接种肉苁蓉2万亩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肉苁蓉种植基地,为当地群众创收约5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嫁接肉苁蓉3万亩。他们采用的“地膜覆穴人工接种肉苁蓉方法”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171102111347.jpg

崔爱萍不仅自己带头治理生态环境,还乐于引导乡亲们搞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让世世代代饱爱沙漠危害的群众治理沙漠,受益于沙漠。她不等不靠、下决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沙患,变黄沙为“黄金”,探索出了一条尊重自然、科学发展的理性之路,她锲而不舍的追求,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艰辛征程上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