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妇联立足平安甘肃建设实际,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明确目标任务,健全五大机制,搭建三大平台,不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平安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主动融入大局,明确创建目标
一是把平安家庭创建作为平安甘肃建设的细胞工程和服务妇女群众的民心工作来抓,与省综治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充分发挥家庭和妇女在平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每个家庭都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是制定了“六无”考核标准,将提高家庭成员法治素养、道德素质、平安意识作为创建目标。
三是省市县妇联全部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为创建活动深入持续开展提供了组织和经费保障。 二、健全五个机制,注重创建实效 一是完善需求了解分析机制。利用遍及全省的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和新开通运行的甘肃省妇联维权服务系统,进一步畅通了妇女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汇集梳理,开展舆情分析研判,定期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二是建立家庭纠纷调解机制。与司法厅联合制定下发《关于设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意见》,全省妇联设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95个,对婚姻家庭纠纷和矛盾主动干预进行调解,促进了婚姻和家庭稳定。 三是健全利益表达维护机制。全面铺开妇女信访代理协理工作,18077名妇女信访代理员采取疏导代理、主导代理、协作代理的形式,为信访妇女代理和协理信访事项,切实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成立甘肃省妇女儿童维权专家团,对权益受侵害妇女儿童及时给予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 四是建立司法保护机制。与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维权合议庭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省113个法院全部建立了妇女维权合议庭,发展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118名,实现了维权案件从纠纷发生到纠纷解决的过程最短化、结果最佳化、效果最优化。 五是完善情绪疏导机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妇女群众提供情绪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与妇女的沟通交流、谈心谈话、专业指导,减缓她们的紧张激动情绪,达到说清事理、讲透法理、融通情理的目的,实现了情与法的统一。 三、搭建三大平台,提升创建水平 一是搭建维权服务平台。依托民政救助站或其他载体建立家庭暴力庇护所51个,为受暴妇女提供了一个临时的免费栖息场所,避免发生更大的伤害和民转刑案件。在省市县妇联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93个,实施“中国妇女法律援助行动”项目,仅去年就接待妇女法律咨询1072人次,承办妇女法律援助案件69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44万余元。加强基层维权网络建设,在各地 “妇女之家”创新建立17126个“妇女维权站点”,实现了维权服务在源头、在基层、在身边。 二是搭建创业就业平台。立足增强家庭增收致富能力,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作为维护家庭平安的关键工作来抓。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5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帮助68.5万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妇女劳务经济,仅去年就培训贫困妇女1.2万名,培训“陇原月嫂”1万名,向省外输出“陇原妹”100万名。其中,向北京输转家政服务员1800名。全力支持妇女从事手工编织实现就业创业,推动省政府将“陇原巧手”培训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帮助广大贫困妇女通过掌握一技之长灵活就业。 三是搭建帮扶关爱平台。着力健全关爱留守妇女工作体系,落实妇女工作专项经费200万元,在全省新建200个“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开展“三关爱、三服务”活动。去年,为425户单亲特困母亲发放住房援建补贴85万元。对全省27.5万名农村妇女进行免费普查,为“两癌”贫困妇女争取救助资金201万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亲情互助活动,为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少年文摘报》1568份,发放助学款101.6万元,资助留守儿童1770名。开展贫困儿童弱视筛查活动,组织100名弱视儿童赴北京接受免费治疗。争取中国妇基会支持,发放了价值751.68万元的雀巢儿童奶粉。落实母亲水窖、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469.49万元,使全省4926户28315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