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 首页 >  妇联要闻 >  新闻动态 > 
凤凰卫视对我省“母亲水窖”项目进行专题拍摄
时间:2016-01-2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为了扩大“母亲水窖”项目的影响力,回顾项目15年来在甘肃的发展历程。近日,凤凰卫视记者专程赴我省庆阳市华池县、定西市通渭县,实地拍摄当地群众吃水用水情况。原省妇联巡视员管春梅作为特邀嘉宾在项目现场接受采访,省妇联发展部相关工作人员陪同前往。

  在庆阳市华池县五蛟镇马河村,村民刘占明告诉记者,他家共六口人,平时用水要开着三轮车到五六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因此他们非常珍惜每一滴水,并在家里的房顶上接了水管收集屋檐的雨水。跟随记者的镜头我们看到,马河村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冬天大雪覆盖,出行非常不便。除此之外,来回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不仅耗时,一年下来光拉水的费用也不少。随后,记者一行又来到五蛟镇杨咀子村,走访了2014年实施“母亲水窖”项目的王玉弟家里。记者了解到,老人家日常做饭喝水都靠这眼水窖的水,彻底改变了过去靠人力拉水的状况。老伴周奶奶高兴地向我们诉说的这几年家里的变化,向记者们展示了她亲手绣的布鞋和鞋垫。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品难以想象是出自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手里。在陇东山区,一些地方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干旱缺水无水源,国家安全饮水工程短时间内难以覆盖到,集雨水窖就成为政府水利建设的有效补充,成为当地群众迫切的需求。

  结束了对华池县的拍摄,管春梅与拍摄组人员一路向西,来到曾经被誉为“苦甲天下”的定西市通渭县,了解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用水情况。在陇阳乡六一村李守瑾家的院子,看到的是两眼水窖和一口自来水井。村支书李旺春介绍,“水贵如油”是通渭县过去用水状况的真实写照。90年代,通渭县大力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李守瑾家从此有了集雨水窖,人畜饮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一眼水窖还是不能满足家里的用水需求。2011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六一村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帮助500户村民有了更充裕的水源。2015年引洮工程一期竣工后,六一村村民从此喝上了干净便捷的自来水,而水窖便成了农村发展种养殖业的“主力军”。

  管春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大部分地方气候干燥,降雨量稀少。自2001年实施“母亲水窖”项目以来,共争取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社会各界“母亲水窖”项目捐款7386.7万元,在我省13个市州76个县区445个村实施,共修建集雨水窖45469眼,小型水利工程101处,校园安全饮水项目22处,解决了43万群众和师生的饮水困难问题。十五年的实践证明,“母亲水窖”项目是大规模利用雨水、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典范工程,是妇联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有效载体。我省作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最大受益省份,为项目持续发展扶贫带动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全国妇联、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优秀组织奖。

 

  无论是“母亲水窖”项目,还是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都是党和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用水困难而作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折射出的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母亲水窖”这项公益事业也会继续追随时代的步伐,根植农村,播撒希望,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