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  酒泉 > 
肃州区妇联三大举措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时间:2015-12-2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肃州区妇联结合升级版“妇女之家”创建工作,按照 “一家一特色”的要求,采取三大举措在全区乡镇、社区打造特色“妇女之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抓点扩面,全面推进“特色之家”覆盖面

  根据市妇联打造升级版“妇女之家”的建设标准,结合肃州区妇女工作实际,提出了特色“妇女之家”工作要求,采取抓点扩面的办法全面推进“特色之家”全覆盖。一是建点示范确保标准。围绕打造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区妇联指导西洞镇罗马村、银达镇佘新村、南苑社区依托“妇女之家”、“流动儿童”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幸福互助院”建立了巾帼志愿服务站;围绕关爱服务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指导总寨镇西店村、果园乡果园沟村新建了“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儿童快乐家园”,提升了汉唐街北社区、果园乡小坝沟村、银达镇银达村3个市级升级版“妇女之家”进一步拓展了“妇女之家”服务功能。二是观摩交流整体推进。为使各乡镇“特色之家”均衡发展、统一提升,今年8月,区妇联对全区15个乡镇升级版“妇女之家”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督查、指导,提出了完善意见。9月份,又利用两天时间组织乡镇妇联干部以实地看点、现场讲解、查阅资料、相互点评、交叉打分的方式对市级升级版“妇女之家”和各乡镇“特色之家”进行了现场观摩,全面推进了“特色之家”建设覆盖面。  二、科学管理,稳步提升“特色之家”建设水平  一是规范日常管理。按照市级升级版“妇女之家”创建申报工作,健全了“法律维权、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尊老爱幼、文体娱乐”等五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伍,规范了“妇女之家”学习培训、经常性活动、信访接待、志愿服务等基础表册。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在健全 “妇女之家”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维权信访等十项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妇女之家”特色,进一步完善了家庭教育、志愿服务联系妇女、维权保障各项制度。三是加强检查指导。采取半年督查、随机抽查、会议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特色之家”建设工作的检查指导,并将创建升级版“妇女之家”,打造特色“妇女之家”工作品牌纳入妇女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了特色“妇女之家”建管到位、取得实效。2015年,全区共创建2个全国儿童快乐家园,3个市级升级版“妇女之家”,15个区级升级版“妇女之家”,10个区级儿童快乐家园,进一步夯实了妇女儿童服务载体。  三、多元用家,健全完善“特色之家”服务功能  “建家”旨在“用家”,我们围绕地方党政工作中心和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本着妇女参与、受益、满意的原则,开展以“便民、利民、惠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维权服务、文体活动、扶贫助困等方面的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  一是开展宣传教育,凝聚妇女力量。利用“妇女之家”场所和设施,组织妇女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及文化科技、健康保健、文明礼仪、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妇女在学习中涵养品格、开拓视野。2015年,各乡镇、社区“妇女之家”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道德讲堂”宣讲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文明礼仪、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个人品德的宣传与教育,有效提升了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二是维护合法权益,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活动,及时调解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各级妇女组织还立足“特色之家”,全面开展了关爱“贫困母亲”、留守儿童及爱心妈妈“手牵手、心连心”活动,使妇女儿童弱势群体深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总寨镇西店村在“特色之家”开设四点半课堂,天天开放,定期开展课外辅导,成为最受少年儿童欢迎的快乐之家;东洞乡小庙村在妇女之家设立“心灵港湾”妇女心理疏导站,开通“心语心愿”信箱,为妇女疏导情绪、调解矛盾、化解思想疙瘩,提升了留守妇女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铧尖乡小沙渠村的“特色之家”组建了爱心妈妈服务队、妈妈卫生保洁监督检查队、自乐班演出队等多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整治环境卫生,服务孤寡老人,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力量;西洞镇新东村“儿童快乐家园”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爱心小屋”,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对留守儿童进行结队帮扶,开展课业辅导、安全知识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贴心服务。三是搭建创业平台,助力增收致富。全年各乡镇妇联依托特色“妇女之家”开展创业就业、农业科技、实用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80余场次,培训农村妇女1.5万人次,促进了妇女增收致富。丰乐乡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在“妇女之家”建立“巧姐手工坊”,传授手工编织技术,累计培训妇女600余人;清泉村“妇女之家”成立了女经纪人协会,发展会员20名,设立农产品流通组、劳务输转组、种植组和养殖组,鼓励、扶持妇女发展第三产业、畜牧养殖和种植业,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产品流通队伍,年收购农副产品近3千吨,输转劳动力近万人次,人均增收20000元,带动妇女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