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山川秀美”幸福美好新甘肃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精神,区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以提高妇女素质、弘扬良好家风、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为重点,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创建评选活动,为共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经各乡镇评审推荐,最终评选出5个“美丽庭院”示范村,2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又不失神秘的地方——陡城,不是城。
陡城村位于平川区水泉镇西南部,西临黄河,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农业生态条件优越,属黄河提灌区。20个村民小组,744户,3450人。
沿着历史之路 回味古色陡城
古城遗址:
陡城城堡在旱平川西沿陡城村南际山巅,清代《重纂靖远卫志》载:陡城堡在卫北五十里,城周二百九十步。据说此城堡最初是明朝初年一将领的私家堡子。明万历庚寅年(公元1590年),参将萧如兰,指挥李如玉、张应熊、吴继祖,在原堡的基础上“添建重楼,以壮防御,以杜窥伺”。陡城堡地势险峻,堪为军事要塞。城堡遗址尚存,为土筑。城堡左有沙河自东而来,西南入黄河;右有黄河自南而至,西北而去。城堡视野开阔,东面旱平川及河西岸三滩一带尽收眼底。陡城城堡部分城墙尚存,最高处有六米余。城址不规则,只有东、北两墙相对较直,西面临黄河一侧则依山形而蜿蜒。此堡也仅一东门,为拱形门洞,高约丈许,深约丈许,上有“金安堡”三字,今穹顶已不存。门道两边为本地所产红砂石石条砌墙,沿石阶可登上堡墙戍守瞭望。堡门地面为石板所铺,其址仍在,凝望则古风犹存。陡城堡东来之沙河,泉水丰沛,出堡城西南山脚下流入黄河,《靖远县新志》谓明代称为万马泉,“泉水引灌畦田百余顷,督抚会准为参将优养宦地。”能作官员“优养地”,说明当时环境优美。至今沙河中数眼泉水仍汩汩潺潺,清澈泠洌。沙河北有地名校场,当为古代练兵之地。
陡城城隍庙:
陡城城隍庙西距陡城堡东北角15米,坐北朝南,院落东西宽15米,南北长26米,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院墙以红砂岩石条为基础加青砖砌 筑;庙门南开,为垂花木结构,院内大门东西两侧为黑、白两煞小阁,东西有凉亭(现只留有三块基柱石)。主殿供奉城隍爷塑像,西侧有男女僮;城隍爷像前空地东西分别塑有判官、小鬼两像。堂内墙面为宗教故事壁画,最初为民国37年高氏艺人所绘,部分保留,大部分为后人依原样描绘。2010年,陡城城隍庙被平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找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精神
陡城还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靖远起义以来的历次革命培育了这里的红色土壤。陡城村紧紧围绕“陡城红 陡城魂”这一主题,以“弘扬红色精神、做强致富产业、倡导文明新风、开展环境整治、强化村级民主”为指导思想,通过回忆红色历史,找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精神,打造“产业发展好、村风民风好、生态环境好、社会管理好、群众生活好”的“五好”陡城。
1932年,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谢子长、高岗、焦维炽、张东皎、孙作宾等在平川大地上发动的靖远起义,与两当兵变遥相呼应,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境内领导的最早的武装斗争之一,点燃了陇原大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燎原烈火。
图为:靖远起义战斗遗址——水泉堡子
1936年10月,彭德怀率领西方野战军及总部西征到达打拉池,将司令部设在打拉池红山寺的石窟内,指挥部队占据军事要地,扼控陕甘宁交通要塞,钳制威慑多路围追我军强敌。彭德怀司令员派部队到贺家川、响泉、陡城等地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扩红建政,筹备粮款,钳制敌军,在陡城设立了造船点,还建立了打拉池农民委员会、水泉堡农民委员会和三百户农民委员会。
图为:陡城造船点遗址
图为:李家沟渡口遗址
1939年,在平川陡城、水泉一带建立的陡水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境内建立的组织最完整、党员人数最多的地下党组织之一。
图为:陡水支部活动地-李保洲旧居
图为:陡城党小组(二道巷)活动地
图为: 陡城前街党小组活动地
围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致富
陡城村结合村情实际,盘活资源,着力打造日光温室、玉米制种、水稻种植、池塘养鱼等四大特色产业。从2000年开始,陡城村以日光温室为主攻方向,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连片建设日光温室基地。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打造1200亩玉米制种示范基地。
利用黄河沿岸农田的灌溉优势,打造2000亩水稻种植示范区。
水资源丰富,发展农家乐、休闲垂钓等项目。
陡城的乡亲们紧紧跟随先辈的足迹,犹如滔滔黄河,绵延不绝、百折不挠。他们沿着信仰指引的道路,朝着希望点燃的曙光,不懈地追求着、奋斗着、拼搏着、奉献着,最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美丽陡城。